老旧小区电瓶车充电难?这位“法治带头人”有良方
近年来,我国电瓶车销量不断上涨,社会保有量已接近3亿辆。电瓶车以其经济、便利的特点,成为群众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小区内电瓶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怎么解决电瓶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
奉城镇塘外居委党总支书记、“法治带头人”朱华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依托“法治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以群众自治、疏堵结合的方式缓解小区内电瓶车与新能源汽车停放充电难的问题。
望闻问切寻病根,发挥社区治理体系的主体作用
面对小区电瓶车充电难的问题,朱华带领居委工作人员走访居民,深入调研,查看非机动车停车现状,摸排非机动车数量以及居民的需求。通过调研,朱华发现如果将拆除违章建筑后的空地打造成供居民停车充电的车棚,就可以大大缓解电瓶车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征询居民意见,最大程度与居民达成共识,满足居民的停车充电需求。
改
造
后
改造完成后,38个可供充电的非机动车停车棚在塘外居委各小区内建设完成,可提供200余辆电瓶车同时充电,通过手机扫码支付,短短二十秒就可以接通电源进行充电。
把脉问诊开药方,发挥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
随着“和美楼组”创建的不断深入,作为“法治带头人”,朱华发挥普法宣传示范引领作用,发动“法律明白人”、辖区居民、楼组长、志愿者深入居民家中,进行电瓶车安全管理普法宣传,着重讲解《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中相关规定,引导居民自觉整改公用部位、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区域电动自行车乱停放行为,遵规守纪,呼吁共同守护公共安全。
充电车棚确实缓解停车与充电困难的问题,但在朱华再次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居民飞线充电与在楼道内停放电瓶车也实属无奈之举,遇到晚间充电高峰期,依旧存在车位较少、充电位不足的情况。此外,通过扫描二维码付款的形式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在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老旧小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改
造
后
通过旧房改造项目和引进社会第三方的形式,几乎以零成本为辖区内增加大大小小18个可充电的停车棚,提供100多个充电车位。此次增加的可充电车棚考虑到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充电桩特意加设投币口,居民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支付使用,充电收费标准为4小时1元。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充电车棚安全问题,所有户外充电插座都达到防水防暴雨的安全标准,如果居民使用时突发无法充电、损坏等故障问题,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抢修。前不久“烟花”台风来袭,所有充电桩均完好无损,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隐患和损坏等问题,经受住了暴雨、台风的考验。
对症下药治顽疾,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作用
在改造过程中,朱华发现“僵尸车”长期侵占停车位的问题较为突出。为解决“僵尸车”长期侵占停车位的问题,朱华坚持“以法治促自治”,以法治激发居民自治“原动力”,巧破社区治理难题。朱华牵头物业、楼组长等力量,形成楼组长监督发现、物业主治、居委配合和居民自治的联动处置机制。在居民发现“僵尸车”后上报楼组长,再由楼组长联系居委,居委联合物业对“僵尸车”进行集中搬离、集中停放,彻底解决“僵尸车”停放这一“顽疾”。
改
造
后
经过改造,塘外居委辖区内共计安装56个可充电停车棚,提供300多个充电口供居民日常使用,实现可充电停车棚全覆盖,已经基本满足了辖区内电瓶车停车和充电需求。
“充电看起来是小事,却关乎着民生,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小事,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有助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朱华充分发挥“法治带头人”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三治融合”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治愈基层治理中的“微痛点”“小顽疾”,带头提升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成为解决社区治理痛点、难点问题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带头提升所在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供稿:奉贤区司法局奉城司法所